成醫電子報─營養補給站
2025 年美國《飲食指南諮詢委員會》報告出爐,該報告將作為 2025-2030 年美國膳食指南建議的基礎。幾項主要建議包括: 提出「Eat Healthy Your Way以自己的方式吃得健康」的概念:不再建議單一特定飲食法,而是.....
肌少症(Sarcopenia) 是老化症狀與肌肉量及肌肉功能 (強度)的降低,會增加跌倒機率與失能、增加死亡率。老化生理的變化: 厭食、咀嚼 吞嚥、腸胃道功能、降低熱量攝取、體重減輕,這些生理的退化也會造成肌肉量減少與死亡率增加。肌少症已不是.....
在營養諮詢門診,偶爾會遇到聽聞澱粉就花容失色,完全不敢吃澱粉食物的諮詢民眾,細問之下才發現,多數人仍有「吃飯會胖」、「要減重就是要戒澱粉」這一類的飲食迷思。事實真是如此嗎.....
各位家長是否會在孩子幼兒園放學後,準備一份小點心,避免孩子因為距離晚餐時間太久而餓過頭?為了方便取得以及考量點心份量大小,通常都是以甜甜圈、沙其瑪、牛角麵包、可頌麵包、夾心餅乾、市售布丁、奶酪等占大多數。但這些都是屬於.....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愛護地球不僅只是節約用水、節電、減少使用塑膠等,其實「吃東西」也能做環保,低碳飲食就是一種.....
小梨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發現自己有膽結石問題,平日生活飲食進食後偶爾會有悶痛感,卻在一次聚餐進食後突然腹痛難耐,就醫才發現是膽結石在作怪,經由手術治療才解決這心頭之患。成人膽結石的盛行率約10-20%,一百個人約10-20個人有這個問題,其中75%的人初期無症狀,也能與它和平相處。膽結石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的膽結石為膽固醇結石,原因可能與.....
現代人因生活繁忙無法餐餐開伙下廚,需倚賴外食來補足一整天的能量;在2017~2020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7~64歲國人的外食比例最高,而19歲以上的國人每日外食兩餐或超過兩餐比例則高達33.2 %,其中19歲以上的男性更高達40.6 %。近年來健康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國人可透過營養標示來.....
大家印象中巴金森氏病是一個因為大腦退化而影響動作的疾病,其實巴金森氏病不僅有四肢出現顫抖、不平衡的動作,也有許多會造成營養不良的症狀,例如:顫抖增加熱量消耗、吞嚥困難導致進食容易嗆到、胃排空變慢或便秘使病友容易感覺飽、脹,這些都可能進一步讓.....
研究發現,40~80%癌症病人會有體重下降的情形,特別是食道癌、頭頸癌、胃癌及肺癌等癌症患者,體重減輕的比例較高。治療後的副作用、手術後營養吸收不良及心理因素等,是造成進食量不足,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體重過輕會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下降、惡病質,進一步延長治療時間,甚至降低預後的效果。許多癌症病人常受到網路資訊及左鄰右舍的謠言影響,誤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