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醫電子報─營養補給站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愛護地球不僅只是節約用水、節電、減少使用塑膠等,其實「吃東西」也能做環保,低碳飲食就是一種.....
小梨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發現自己有膽結石問題,平日生活飲食進食後偶爾會有悶痛感,卻在一次聚餐進食後突然腹痛難耐,就醫才發現是膽結石在作怪,經由手術治療才解決這心頭之患。成人膽結石的盛行率約10-20%,一百個人約10-20個人有這個問題,其中75%的人初期無症狀,也能與它和平相處。膽結石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的膽結石為膽固醇結石,原因可能與.....
現代人因生活繁忙無法餐餐開伙下廚,需倚賴外食來補足一整天的能量;在2017~2020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7~64歲國人的外食比例最高,而19歲以上的國人每日外食兩餐或超過兩餐比例則高達33.2 %,其中19歲以上的男性更高達40.6 %。近年來健康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國人可透過營養標示來.....
大家印象中巴金森氏病是一個因為大腦退化而影響動作的疾病,其實巴金森氏病不僅有四肢出現顫抖、不平衡的動作,也有許多會造成營養不良的症狀,例如:顫抖增加熱量消耗、吞嚥困難導致進食容易嗆到、胃排空變慢或便秘使病友容易感覺飽、脹,這些都可能進一步讓.....
研究發現,40~80%癌症病人會有體重下降的情形,特別是食道癌、頭頸癌、胃癌及肺癌等癌症患者,體重減輕的比例較高。治療後的副作用、手術後營養吸收不良及心理因素等,是造成進食量不足,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體重過輕會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下降、惡病質,進一步延長治療時間,甚至降低預後的效果。許多癌症病人常受到網路資訊及左鄰右舍的謠言影響,誤以為.....
中秋佳節將至,有三高的朋友們照過來,不要低估這幾餐或是幾個月餅的影響,月圓秘方放心中,一起健康度中秋。隨著中秋節的到來,當年作為傳遞訊息的月餅,如今成為餽贈的佳品,一般傳統月餅或酥餅容易高油高糖,而飽和脂肪與精製糖都是膽固醇與高血糖的危險因子,小小一個餅很容易就有約半碗至一碗飯的醣量,再加上約一湯匙的油,很容易就超出一餐的熱量建議,因此建議大家.....
炎熱夏天,細菌繁殖快,食物容易腐敗,一不小心就會吃出食品衛生安全問題。此外高溫悶熱,容易讓水分流失、食慾降低、胃口不佳,出現倦怠及腸胃不適等症狀。除了要有足夠休息和睡眠外,飲食及衛生安全要特別留意什麼呢.....
蛋白質是身體的基本組成分之一,對於肌肉、骨骼、皮膚和許多器官都不可少。它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包括促進肌肉生長、提供能量、增加飽足感、維持免疫功能、修補組織和構成酵素、荷爾蒙等,為維持身體正常運作所必需。既然蛋白質如此重要,是不是吃越多越好呢.....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膳食纖維與降低各種疾病風險有關係,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癌症、慢性腎臟病等。在台灣國民營養調查研究發現國人所有年齡層其膳食纖維攝取皆低於建議的女性每天25 克,男性每天30 克。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
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全台約有10%的民眾為素食者,依飲食種類分為「全素」、「蛋素」、「奶素」、「蛋奶素」與「植物五辛素」等五種,在門診中素食飲食的民眾最常問的問題就是「我可以吃哪些食物補充蛋白質呢?」。先來看看素食包含哪些蛋白質.....